寻访身边滁中校友①

来源:教务处   发布日期:2024/3/6

【编者按】百年滁中,薪火相传。一届又一届的校友从滁州中学走出,成为各行各业的奋斗者、领跑者、冲锋者。他们,是滁州中学珍贵的财富;他们,秉承“亲、和、诚、勤”的校训,兢兢业业,恪尽职守,书写了绚丽的人生画卷。即日起,我们将陆续推出“滁中学子寻访身边校友”栏目,让我们去领略他们的风采,感受他们拼搏的态度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母校的拳拳深情。

访谈者:高一(4)班陈航

受访人:陈航的爷爷,滁州中学1954届戊班(原丁班)学生

身为滁州中学的新一届学子,与往届校友的沟通是不可少的。这次寻访校友的活动也是一次很好的契机,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,开拓眼界,同时搭建校友对母校了解的桥梁。我的采访对象是——我的爷爷。

中学时候的陈爷爷

校园生活

我的爷爷今年90岁了,是1951年从偏僻的农村考进滁州中学的,那个时候滁州中学还叫安徽省第八中学,后改名为“滁县中学”。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,能识文断字的人还非常少,爷爷能考入也是非常不易。他们那届学生人数还算多,有四个班,每班50个人。据爷爷描述,在凹字楼里上课,虽然条件艰苦,但班级学习的氛围很好,同学们有不懂之处下课都追着老师刨根问底,老师的教学水准也很高,讲课直击重点。课外活动也十分丰富,每天下午都有课外拓展时间,同学们或聚集在操场上游戏、演讲,或去学校附近的田地里劳作,既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,也培养了勤劳能干的品质,我想这些也是现今滁中优秀学风代代传承的源头吧。那时候的上下课铃声也别具特色——吹号,号声长短、高低,分别代表不同的指令。还有住宿方面,因当时交通不便,大部分同学都是住校生。每位住校生都有一块牌子,每次出校门时便将牌子挂在教务处,返校时再去取回,这样谁出校门、谁还没回来,都一清二楚了。那个异常艰苦的年代,滁州中学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校友,也包括我的爷爷。

陈航爷爷的毕业证与成绩单

艰苦环境

我爷爷家在定远县偏僻的农村,儿时家境贫寒,父母早亡,他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。解放战争时,爷爷的大哥为国捐躯,牺牲了,我爷爷成了烈士家属。新中国成立后,生活才慢慢稳定,大家便一起出钱供我爷爷来城里求学。从老家到滁州中学可是一大段距离呢,每次开学返校需提前一天,凌晨就动身,背着行李干粮走上一整天,翻过古清流关时天已暮色,直到天黑透了才能到达学校,用爷爷的话说,“太累了,最后那段路真想爬到学校”。在学校里,很多书本都是上一届用完的,新一届接着用,即使环境艰苦,也阻挡不了爷爷学习的热情,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当时安徽省立电影放映学院录取,毕业后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为新中国的建设增砖添瓦。

陈爷爷接受采访

薪火相传

通过对爷爷的采访,我还了解到了许多有意义的道理。他认为工作时代与学习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身边人群对你的包容。是的,我们身边的同学、父母、老师,无不对我们关心宽容,而走上工作岗位,更需要我们独立自主,所以我们从现在就要重视和培养独立解决事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。此外,在高中我们还应锻炼沟通的能力,通过与老师,学生多沟通交流,这样我们走向社会才不会太过胆怯。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,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,并为之努力奋斗。爷爷那代人可以说度过了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的时期,如今我们身逢盛世,处在新时代,更应有“我主沉浮”的豪情壮志,努力奋斗,全面发展,不负韶华,在滁州中学竖立我们的理想,实现人生的价值,从这里出发,担起时代的重任,以书生意气筑华夏飞腾。

陈航与爷爷在滁州中学新校区

本次“寻访滁中校友”活动让我受益颇丰,我也会以爷爷为榜样,继续传承滁州中学的薪火!(作者/高一(4)班 陈航 编辑/古鹏、陈若祥)

 

     

滁州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:安徽省滁州市同乐西路99号

技术支持:滁州市华晨软件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