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旗下讲话(九)---《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》

来源:王琪   发布日期:2015/1/20

《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》

高一(10)班 陈志豪

敬爱的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
 大家早上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就是《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》。

 关于读书的乐趣,许多名人先哲曾有过精辟独到的见解,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把书本比做故人,“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”,孔子有云,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,这个“乐”字,道尽了读书无穷的乐趣。在古人的眼中,读书是一件高尚的、有品位和充满快乐的事。

 陈寅恪先生留学日本与欧美诸国,先后达十数年之久,归国之际,既没有得到半纸文凭,也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学术论文,更不要说什么皇皇巨著矣。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招聘导师,吴宓先生屡次力荐之而不获,梁启超先生闻讯后,便直接出面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。当时,二人有下面的一段富于戏剧性的对话:

        曹云祥:“他是哪一国的博士?”

        梁启超:“他不是学士,也不是博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云祥:“他有没有著作?”

        梁启超:“也没有著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云祥:“既不是博士,也没有著作,这就难了。”        

 梁启超:“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,著作算是等身了,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。好吧!你不请,就让他在国外吧!”        

 曹云祥见梁启超真的生气了,便也沉吟不语,后来又听梁启超说柏林大学、巴黎大学等一些知名教授都对陈寅恪赞誉有加,然后经过反复权衡,终于答应聘任。当年陈寅恪先生留学国外十余载,于哈佛、柏林等欧美名校转过一遍,终未能揣上一纸博士文凭回来,他完全是为了求知而读书。据载,陈寅恪留学哈佛时,与吴宓、汤用彤并称“三杰”,风头强健,已为诸多同侪所仰望;后又再度游学欧洲诸国,尤其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、巴利文、藏文和佛经等,多有创见,其学问广博精深,出神入化,更是人中之龙,为学界推崇备至。尽管清华之于陈寅恪,在聘任程序上虽有小波澜,但举荐者完全出于公心,聘任者也能纳谏如流,一旦决定,便落实到底,不遗余力。重视真才实学,不以文凭为唯一标杆,摈弃虚名,务实质朴,可见当时学界风气纯净,社会环境也敦厚宽容。        

 考之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“四大导师”,不仅陈寅恪先生没有文凭,除却赵元任氏为哈佛博士外,王国维氏和梁启超氏也没有任何博士硕士学位。要说头衔的话,似乎王国维曾经担任过南书房行走,属于清朝遗老之列。究其实,当时清华大学看中的就是他们学贯中西、通达今古的文化底蕴和学术修养。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。如果放在世风不古、人心浮躁、追逐功利的当下,这样的事情还能够再现吗?谁人敢于保证!

 人生的快乐在于不断的追求,独立于天地、自然之间,徜徉与书的海洋,独享拥有整个世界的乐趣。拥有了书,就像拥有了良师益友,享受他们的无穷快乐。 

同学们,“学然后知不足”,从现在开始,用乐观、饱满的情绪迎接每一天的学习吧,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让我们扬起学习之帆,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吧,做一个真正快乐的读书人!

 谢谢大家!

     

滁州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:安徽省滁州市同乐西路99号

技术支持:滁州市华晨软件科技有限公司